我国启动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优化行动,精准对接国家高质量发展
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对未来三年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地图”进行系统性擘画。这标志着一场旨在增强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能力的深刻结构性改革已全面启动。
方案的核心目标是建立健全由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有效牵引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打破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的瓶颈,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与贡献力。
为实现这一目标,方案从顶层设计入手,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体制机制。其中包括:建设国家级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实现精准预测与预警;缩短现行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周期,赋予高校更大灵活性以应对技术和产业的快速变化;完善分类发展机制,对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前沿战略学科进行差异化布局与支持;并深化评价考核改革,强调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构建促进专业特色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
在具体行动上,方案部署了“六大行动”,体现了“有增有减、动态更新”的鲜明导向。
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如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领域,实施“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行动”,快速增设一批关键学科点。同时,通过“基础学科跃升行动”和“新兴交叉学科孵化行动”,加大对数理化生等基础科学的支持,并鼓励建设示范性学科交叉中心,培育新的学术增长点。
通过“存量学科专业优化行动”,对社会需求明显不足、培养质量下滑的专业点进行预警、要求整改乃至淘汰,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此外,“学科专业内涵更新行动”和“培养模式改革深化行动”将推动教学内容紧跟前沿,强化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并推广卓越工程师学院等成功育人模式。
此次行动方案的出台,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正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转型。它将引导全国高校主动优化学科存量、做强特色增量,最终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社会发展需求侧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通过“存量学科专业优化行动”,对社会需求明显不足、培养质量下滑的专业点进行预警、要求整改乃至淘汰,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此外,“学科专业内涵更新行动”和“培养模式改革深化行动”将推动教学内容紧跟前沿,强化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并推广卓越工程师学院等成功育人模式。
此次行动方案的出台,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正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转型。它将引导全国高校主动优化学科存量、做强特色增量,最终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社会发展需求侧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